“陪伴”是家長在育兒期間繞不開的話題,但是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成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的理由:
最近項目緊急,忙完這段時間就陪陪孩子;
再多掙一筆錢就好好陪孩子;
以后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陪孩子,不差這兩年……
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:“父母跟食物一樣,都是有期限的,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在買,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沒有第二次。”
在孩子正在茁壯成長的期間,盡管再忙,我們也應該從“海綿里擠出水來”,送給孩子一個不缺乏愛和陪伴的童年。
1 孩子需要什么樣的陪伴? 陪伴孩子并不是簡單地同處一個空間,各干各事,你玩手機,孩子看電視。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與同事曾做過一個名為“代母養(yǎng)育”的實驗: 他們把一個剛出生的猴子放在一個隔離的籠子里,并為它提供了兩個“假母親”。 第一個“假母親”是鐵絲做的,安置了可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,24小時不間斷地為小猴提供營養(yǎng); 另一個“假母親”是絨布做的,特性是溫暖柔軟。 在實驗剛開始的階段,小猴會依靠“鐵絲母猴”,時間越長,小猴越發(fā)傾向于和“絨布母猴”待在一起,只有在餓肚子的時候才會去“鐵絲母猴”處喝奶水。 后來,哈洛增加了一些實驗變量,他往籠子放了些木制蜘蛛,面對可怕的陌生入侵者,小猴會緊緊抱住“絨布母猴”,尋找安全感。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大后的小猴,性格很孤僻,無法與其他猴子正確相處。 實驗人員隨后將“絨布母猴”改良成了搖擺版,并確保它每天能有一個半小時與小猴子一起玩耍。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小孩就很正常了。 實驗結果證明,一個小猴想要正常長大,不僅需要維持生命需求的奶水,還要母親給予的陪伴,包括溫暖、互動等要素。 人類幼兒則需要更加有效的陪伴,他們需要溫暖的懷抱、認真的傾聽、恰當的互動,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,不能一心二用,要仔細感知孩子的情感需求,理解他的情緒。 2 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哪些? 這個有效陪伴聽起來似乎很難,其實做起來很簡單。 家長只需要與孩子一起做一件事,過程中有互動,有共同的經驗和感受。 共同運動、玩耍、閱讀都是很好的方式。 親子閱讀是比較方便、有效的方式,對工作較忙的家長,僅需要在孩子睡覺前,抽出1-1.5個小時陪伴孩子閱讀就行。 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,孩子能夠收獲知識,感受到父母溫暖的懷抱,家長能夠收獲與孩子的共同語言。 孩子3-6歲時,可以共讀繪本。繪本的種類繁多,美好的故事能夠幫助孩子培養(yǎng)良好的品格,科普知識能夠擴大孩子的眼界,培養(yǎng)好奇心。 孩子上小學后,則要開始幫助他養(yǎng)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,讓他閱讀經典、優(yōu)質的書本。 3 親子閱讀有學問 但是有的家長可能會有質疑,親子閱讀沒有那么簡單,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,譬如: 該怎么給孩子選書?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應該讀什么書? 為什么孩子讀了很多書,閱讀理解、寫作等能力還是沒提升? 孩子遇到讀不懂的地方,應該怎么引導?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書果星球推出的“親子閱讀指導課”找到答案。 該課程包含以下知識點,能夠全方位地幫助家長解決親子閱讀的難題。